聚酰亚胺(PI)产业链现状及国内发展前景-上海韦本
  • 业务电话:+86(21)51693135  售后电话:+86(21)22818476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公司资讯 > 聚酰亚胺(PI)产业链现状及国内发展前景

聚酰亚胺(PI)产业链现状及国内发展前景


前言:聚酰亚胺(PI)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,具有广泛应用前景。本文分析了聚酰亚胺产业链的概况和国内发展情况,指出我国在高性能、特种用途材料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。同时,通过介绍国内生产PI泡沫和PI纤维的现状,展望了聚酰亚胺产业的国内发展前景。

被“卡脖子”的新材料之聚酰亚胺(PI)
◆ 聚酰亚胺产业链产业概况

聚酰亚胺(PI)是综合性能突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,被誉为“二十一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”。该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很广,能在-200~300℃的环境下长期工作,短时间耐受 400℃以上的高温。同时,该材料还具有高绝缘强度、 耐溶、耐辐照、保温绝热、无毒、吸声降噪、易安装维护等特点。

当前,聚酰亚胺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、船舶制造、 半导体、电子工业、纳米材料、柔性显示、激光等领域。根据具体产品形式的不同,聚酰亚胺应用方向可以细分为 PI 泡沫、PI 薄膜、PI 纤维、PI 基复合材料、PSPI 等多种产品。

聚酰亚胺薄膜(PI 膜)是最早进入商业流通且用量最大的 PI 材料。2021 年,全球 PI 薄膜消费量 1.63 万吨,预计 到 2030 年将达到 2.9 万吨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6.5%,全球 PI 薄膜市场规模 22.5 亿美元。

生产高性能 PI 膜对设备定制、制作工艺、技术人才等方面要求苛刻,再加上发达国家行业寡头对 PI 薄膜生产技术、生产工艺进行严格保护,目前这一领域呈现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, 90%以上的市场份额掌握在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生产商的手中。杜邦(Dupont)、日本宇部兴产(Ube)、钟渊化学(Kaneka)、 日本三菱瓦斯 MGC、韩国 PI 尖端素材(原 SKPI)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达迈科技(Taimide)是当前全球聚酰亚胺薄膜 的主要生产商。



其他 PI 产品应用大多局限于军事领域,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化应用。

聚酰亚胺纤维目前售价较高,目前主要以其独 特的低温适用性(胜任外太空-100℃以下温度环境),用于航空航天领域。目前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厂商只有目前德国 Evonik(P84 纤维)和我国长春高琦(轶纶纤维)。

PI 泡沫目前最为重要的应用为舰艇用隔热降噪材料,美国海军已把PI泡沫用作所有水面舰艇和潜艇的隔热隔声材料,INSPEC 公司生产的 SOLIMIDE 泡沫已被超过15个国家制 定用于海军船舶的隔热隔声体系,但其暂未大规模进入民用领域。

◆ 聚酰亚胺产业链国产化进程

整体来看,虽然我国高等院校、研究所、多领域头部公司已布局多种类型聚酰亚胺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。但是,在高性能、特种用途的聚酰亚胺材料制造方面,我国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。

PI 泡沫领域:我国在技术研发和生产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距,仍处于起步阶段。

在发达国家严密封锁 PI泡沫技术的大背景下,我国国产 PI 泡沫有明显的需求缺口,国内产品开发多集中于技术专利阶段,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应用。

目前我国参与 PI 泡沫研发的机构主要包括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、中科院宁波材料 所、天晟新材、康达新材、青岛海洋等。其中,康达新材与青岛海洋两家聚酰亚胺泡沫产品通过了军方鉴定,取得了实质性进展。

PI 纤维领域:我国 PI 纤维领域布局早,目前已实现大规模连续生产,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2006 年,中科院长春应化自主研发的 PI 纤维性能实现了对美国杜邦公司 Kevlar-49 的超越。

2010 年,中科院长春应 化所与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公司合作开展 PI 纤维的产业化工作。

2013 年,长春高琦 PI 纤维年产能已达到 1000 吨,已基本可以满足军队对于该项材料的需求。

此外,江苏奥神新材料、江苏先诺、科聚新材等公司均在 PI 纤 维领域取得生产技术的重要突破,关键性能指标有了进一步提高。

结论:

聚酰亚胺(PI)产业目前由美、日、韩等发达国家垄断,我国仍需加大研发和生产力度。然而,PI泡沫和PI纤维领域已取得一定的突破,具备发展潜力。未来,我国应加强技术创新、加大投入,推动聚酰亚胺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,实现行业寡头垄断的突破。

本文转自“互联网”,本着传播知识、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,为网友免费提供,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,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,本站将立即删除。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,以便我们及时纠正。联系方式:021-22818476